产品设备搜索 | 设为首页 | 加为收藏
客户服务电话:15044007688
  ·关于瑞启
  ·新闻资讯
  ·客户资源
  ·供求信息
  ·代购平台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-新闻中心

  
  此外,在海洋资源探测装备发展方面,我国自主研发的“蛟龙”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6月达到6965米的下潜深度,超越日本,创世界纪录,使我国在深海探测开发方面占据了战略主动。据悉,2013年“蛟龙”号技术的实际应用转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。除此之外,各大船企及民企争相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公司,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自主研发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能力。
  
  繁荣背后暗藏三大隐忧
  
  虽然中国海工业在2012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,但与世界海工制造强国相比,差距依然明显,繁荣景象背后也暗藏着隐优。
  
  1.市场占有率和价值量未有实质突破
  
  从世界海工装备市场接单情况来看,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曲线下行。2011年,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总金额为690亿美元,韩国、新加坡、中国和巴西的订单总价值排前四位,市场份额分别为46%、20%、8%和8%。其中,中国获得46.7亿美元海工订单。相比之下,2012年中国获得的订单为46亿美元,呈现微幅回落态势,而韩国在接单方面基本与上年持平,新加坡的订单量则获得60%以上增长,巴西订单量也翻了一番。单从这4个国家来看,巴西抢占了新的市场份额,导致中国、韩国和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。而在订单总金额排名方面,中国也被巴西超过,位列第四,韩国和新加坡的地位则无人可动摇。
  
  从产品价值量来说,中国企业基本处于低端水平,未能充分享受海工装备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。市场上的海工装备价格经历了连续多年的上涨后,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,目前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价格为2亿美元,半潜式钻井平台价格为5.5亿美元、钻井船平均价格为5.5亿美元、PSV平均价格为4500万美元。然而,国内船企往往为了赢得订单,对船东给出较低的报价以及一系列优惠条件。据统计,中国企业承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的平均金额在2亿美元以下,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均金额约为4亿美元,低于新加坡企业平均6亿美元的单价。Nouglas一Westwood数据显示,对于同一类海工产品,中国船企给出的价格最多比国外竟争对手低20%之多。这固然和中国劳动力成本、原材料价格较低有关,但也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中国海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产生影响,而且容易引发同质化竞争和低价恶性竞争,不利于中国海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。
  
  2.建造与研发水平成为瓶颈
  
  一方面,与传统船舶制造业不同,海工装备对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。建造商不仅要在硬件上达到苛刻的标准,还要求具有先进、科学的管理和项目运营能力。目前在海工市场上,国际海工装备供应商倾向于在韩国和新加坡下单。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,国内企业在海工领域主要仅从事钢结构部件的加工建造,而利润最高的配套设备、水下设备制造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(NOV、ABB、卡特彼勒、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)。因此,即使我国企业基本只能提供附加值较低的通用型设备,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工产业,依然只是“造壳”工业。
  
  另一方面,目前国际市场上已出现了对“中国制造”的海工产品的负面评价。中集来福士受其外包策略和多数装备为首制等因素的影响,数个项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期交付问题,这不仅导致了较高的额外成本费用,还使其声誉受损。A.PMolleMaersk旗下的MaerskDdlling计划在2017年前订造7座新钻井平台,其负责人表示将在新加坡和韩国船企建造,因为在那里建造平台质量可以得到保证。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,国内海工行业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注意和警惕。
  
  3.产能急剧扩张影响产业健康发展
  
  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海工产能扩张热潮在鼓舞人心的同时,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。各大公司涌入海工领域,各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传统船企进军海工领域,但产能过剩问题也随之而来。有数据显示,按照目前的产能扩张速度,5年后,国内船企的平台生产能力可达到120座/年,总产值规模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。而ODS一Petrodata预测,2010~2015年,世界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为83~116座(艘)。按照目前国内海工产业发展势头,2~3年后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产能过剩危机。
  
  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日本各造船强企掀起的转型海工热潮。虽然这些企业的技术力量雄厚,但它们还是低估了海工领域的高门槛和海工产品的建造难度,最后导致巨额投资未有回报,元气大伤的这些企业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退出海工市场。日本企业的惨痛教训值得中国分析和反思。
  
  2012年,中国海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但在一片升腾景象下,产能过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 下一页

 
您是第: 位浏览者   瑞启机电版权所有 吉ICP备12006031号 Since 2001-2013长春瑞启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邮编:130022
相关连接: 中国数控机床网 | 中国机床商务网 | 中国机床网 | 中国机械设备网